特邀论坛

  •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与建构路径

    黄汉升;

    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必然学术回应。该研究通过阐释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中“自主”的多维向度以及“知识体系”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内在关系,辨析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并阐发其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理论品质。基于知识生产系统理论,提出了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遵循价值逻辑、知识逻辑、制度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基本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从价值根基、立场与指向上锚定学科认知范式;从逻辑起点、概念体系、知识范畴上构筑学科理论基座;从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上重塑学科制度框架;从实践取向、面向与去向上激活在地发展机制。

    2025年03期 v.41;No.212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成果报告

  • 共情传播视域下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多重向度与传播进路

    邰峰;付龙妍;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话语场域中,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播的共情转向,既是“中国体育经验话语”向“世界体育共识话语”转变的必然路向,也是共建新话语秩序的重要标志。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基于共情传播视域,从共情解码、共情效能、共情黏合、共情桥梁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当代价值:助力中国体育对外话语符号的柔性输出与认同塑造;提升中国体育对外话语的感染力与穿透力;促进中国体育对外话语的情感传达与民心相通;形成中国体育对外话语的柔性链接与共情纽带。进而厘清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体育文化符号共情传播的传递逻辑;体育对外话语情感叙事与交流的对话逻辑;受众视角对体育语言情感解读的理解逻辑。据此,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的传播路径:从“自述”到“互动”,实现体育对外话语传播的共情与浸润;从“独白”到“复调”,实现体育对外话语叙事的“音量合鸣”;从“本我”到“超视”,实现体育对外话语视角的“重叠性共识”。

    2025年03期 v.41;No.212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逻辑、问题透视与实现路径

    李晓蝶;邹溪楠;刘兵;吕万刚;

    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价值共创,是数字时代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主动适应公共服务变革的应然选择,也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题中之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公共价值创造理论为基础,解析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逻辑、制约瓶颈与实现路径。研究认为: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价值共创在理论逻辑上体现了多元主体由制度信任、关系信任升级为价值信任的内化过程;针对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制度缺陷”、多元主体有效互动的“数字缺陷”、服务质量有效回应的“评价缺陷”等瓶颈,可通过完善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的制度支持、提高多元主体有效互动的数字支持、优化服务质量有效回应的评价支持等路径,推动数字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价值共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2025年03期 v.41;No.21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 主体共建、行动共治、利益共享: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张殿祥;胡庆山;

    构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既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亦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在厘清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搭建“主体-行动-利益”分析框架,深入探究了构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包括主体维度“人人有责”,行动维度“人人尽责”,利益维度“人人享有”;构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面临共同体成员主体失位、行动失序与利益失衡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推动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实践路径:以主体共建为基础,确保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人人有责”;以行动共治为核心,确保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人人尽责”;以利益共享为保障,确保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人人享有”。

    2025年03期 v.41;No.212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专题研究

  •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李国;孙庆祝;

    该研究基于2006—202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分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能够有效促进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短期调整机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对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一定滞后性,在脉冲响应分析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初期占主导地位,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则在后期开始逐渐发挥主导作用,且其影响效应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据此,提出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促进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建议:重视经济效益,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驱动作用;识别均衡协整,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影响力度;权衡脉冲方差,辨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时滞特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制度保障。

    2025年03期 v.41;No.212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王石峰;蒋依依;江磊;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内涵与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创新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体育产业供需精准适配、加速体育产业数实融合以及推动体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全方位推动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向智能化、高效化、高级化、适配化、融合化、低碳化方向迈进。据此,提出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的系统性实践进路:坚持体育科技创新驱动,夯实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内核;强化体育产业数字治理,激发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活力;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提升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效能;培育数字体育复合人才,筑牢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根基;健全数字体育政策工具,强化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保障。

    2025年03期 v.41;No.212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 新质生产力赋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展:逻辑意蕴、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

    陶思佳;陈颇;

    新质生产力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战略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范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试点城市发展的逻辑意蕴、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体育消费扩容提质、促进试点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引领体育消费升级、推动城市功能转型与促进供需平衡的四维协同机理,系统赋能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展。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新技术驱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转型升级,以新产业培育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竞争优势,以新人才夯实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发展根基。为进一步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全面释放新质生产力对试点城市发展的赋能效应,研究提出以下实践路径: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探索试点城市改革发展新路径;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创新发展的系统范式,构筑试点城市数字发展新模式;打造“文体旅”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样板,培育试点城市产业发展新业态;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与集聚的战略体系,开拓试点城市人才发展新局面。

    2025年03期 v.41;No.212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张亚文;谢翔;张小林;向云平;

    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体育旅游产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经济效应提升。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数字制度、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和数字平台等数字经济核心要素的有机融合,能够为体育旅游产业构建数字化发展动能,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数字制度可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数据要素助力培育高端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推动产业产品创新,数字平台促进企业运营模式革新。然而,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数字制度尚不完善,掣肘转型升级环境优化;数据要素管理失序,阻碍高端生产要素培育;数字技术应用滞后,制约产业产品创新发展;数字平台赋能不足,延缓企业运营模式革新。基于此,提出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健全数字制度,优化转型升级环境;规范数据要素,培育高端生产要素;强化技术应用,推动产业产品创新;构建运营平台,革新企业运营模式。

    2025年03期 v.41;No.212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博士论坛

  • “铸魂强师”: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向

    姜勇;曹岳;

    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灵魂,是推动新时代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力量源泉。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历史、现实双重维度解读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坐标,揭示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体育教师履行体育教育使命和践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内在逻辑。同时,通过职业信仰重塑、专业能力提升、师德境界升华的三维建构,解析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困境的破解机制,进而构建“教育家型教师”转型理论框架:价值导向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信仰与追求;专业能力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本领与根基;师德师风维度对应体育教师的职业品德与操守。据此,提出新时代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实践路向:筑牢信仰之魂,锚定体育教师价值导向的实践路径;锻造才智之魂,夯实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行动策略;磨砺凝心之魂,涵养体育教师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

    2025年03期 v.41;No.212 72-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差异化与均等化: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及纾解路径

    魏健;何浩;张铁民;王惠国;

    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背景下,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面临多维现实挑战。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系统论述我国乡村体育教师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挑战、底层逻辑及纾解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城乡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呈现显著差异:城市中心主义引发的人才选择机制差异,导致城乡教育失衡;传统观念扎根以及“离农”“为农”矛盾相互交织,进一步扩大了乡村体育教师的缺口;重智轻体的痼疾长期存在,促使传统体育文化和乡土知识内容逐渐消弭;教师“易下难留”与生源“城挤村空”的局面并存,加剧了教育内卷化。为解决乡村体育教师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基于政府、教师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底层逻辑,提出了以下纾解路径:借鉴“定期流动制”填补乡村体育教师缺口,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扭转“离农为农”矛盾,通过均衡配置编制资源与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提供坚实支撑;培育共生共荣关系,激活教师的多元角色赋能,共同促进课程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塑造乡村教育思维新格局,缓解教育内卷化问题,形成教育多元协同发展生态。

    2025年03期 v.41;No.212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研究快报

  • 体育彩票机构社会责任投入感知对购彩者购彩忠诚的影响研究

    郭冬冬;李彦冬;陈壮;王斌;

    该研究采用社会责任投入感知、购彩者认同、购彩意向、购彩忠诚和转换成本量表,系统探讨了社会责任投入感知对购彩忠诚的影响,深入剖析了购彩者认同和购彩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转换成本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社会责任投入感知对购彩忠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购彩者认同和购彩意向在社会责任投入感知对购彩忠诚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投入感知可通过购彩者认同的独立中介作用、购彩者认同和购彩意向的链式中介作用,以及购彩意向的独立中介作用正向影响购彩忠诚。(3)转换成本能够调节社会责任投入感知与购彩忠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高转换成本条件下,购彩者认同对购彩忠诚的影响更为突出。由此可见,提升购彩者对社会责任投入的感知程度是增强购彩忠诚的重要手段,体育彩票机构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体育彩票机构社会责任投入环境,强化购彩者认同,推动购彩意向的形成,并将转换成本合理控制在适当区间,以此提升购彩者的购彩忠诚。

    2025年03期 v.41;No.21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

    宋言伟;杨军;卢朝霞;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等方法,对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组态分析,探讨了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产生高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组合及实施路径。研究发现:单一因素无法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呈现高体育锻炼行为的必要条件;存在能够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呈现高体育锻炼行为的8种组态,表明导致高体育锻炼行为的各个因素之间具有“多重并发因果”特征;同一影响因素在不同组态中具有不同作用,各影响因素之间呈现复杂的互动关系;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3类实施路径分别为社区体育设施环境与家庭支持共同驱动型路径、社区体育氛围环境和体育设施环境共同驱动型路径、个人体育锻炼意图与体育氛围环境共同驱动型路径。据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干预策略,以有效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切实推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2025年03期 v.41;No.212 97-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TOE框架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效能提升的驱动因素与组态路径——基于全国31个省级政府的fsQCA分析

    成雅欣;刘鶄;

    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是实现全民健身数字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共治共建共享治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该研究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31个省级政府为研究样本,系统探讨了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效能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效能受到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的协同驱动,任何单一维度因素均不能构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能的必要条件,多重因素并发形成组合效用;通过fsQCA组态分析识别出政策驱动型、技术驱动型、政府主导的平衡型及综合联动型共四条平台建设效能提升路径,揭示了“殊途同归”的多重等效路径特征;影响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效能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政策关注程度、数字技术管理能力、数字技术发展基础、公众体育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资金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份需基于资源禀赋选择适配路径,通过技术—组织—环境动态耦合推动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效能提升:政策驱动型省份需强化制度供给与资源靶向聚合机制;技术驱动型省份需推动技术赋能与数据市场化改革,形成“技术—数据—生态”反哺模式;政府主导平衡型省份要构建政策引导、技术适配与需求反馈的动态平衡体系;综合联动型省份则需促进技术、制度、环境的生态协同。

    2025年03期 v.41;No.212 107-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乒乓球混双比赛制胜规律新探:基于“八轮次”得失分的性别差异解析

    曹烨程;彭博;陈辉;丁松;

    乒乓球混双自2020年东京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其竞技价值与战略地位发生了结构性转变,探究该项目的制胜规律对优化我国奥运备战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混双规则特有的“八轮次”结构,构建了性别动态性分析框架,采用视频解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近五年国际顶级乒乓球赛事进行了系统性剖析。研究发现:(1)发同性局与发异性局的竞技效能未呈现显著差异,比赛主要取决于轮次内关键拍序的战术执行效率。(2)在八轮次战术体系中,女发女轮次通过男子第三拍抢攻形成局部优势,而女接女轮次因男子第四拍防守稳定性不足成为系统性短板。(3)在相同战术场景下,性别属性对轮次效能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研究突破了传统单打项目的分析范式,构建了性别与轮次关联的动态模型,为我国混双项目应对奥运“单一组合参赛”规则、优化战术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了训练体系向数据驱动的科学范式转型。

    2025年03期 v.41;No.212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