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润芝;黄亚玲;胡兰兰;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促进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具有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后备人才培养职能。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与案例分析法,以挪威和瑞典为例,梳理分析两国体育俱乐部发展历程与治理经验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路径的启示。研究发现,挪威和瑞典体育俱乐部整体上呈现从“志愿体育俱乐部”到“国家扶持+志愿体育俱乐部”、再到“国家扶持+市场融入+志愿体育俱乐部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变化,形成了繁荣发达的志愿服务、分工明确的治理体系、多方协调的合作关系、多元开发的融资渠道、全民共享的福利体制等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与青少年体育发展传统,建议未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应形成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协商合作的治理方式、以人为本与公平配置的治理目标。
2025年01期 v.41;No.210 13-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 关清文;姜俐如;张晓林;龚芷璇;王涛;肖悦;
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以体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在早发内生的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基于社会变革的学生看管之“困”、迫于生活方式的体质改善之“难”和鉴于发展实践的组织协同之“急”而生成,具有服务目标多元化、服务对象个性化、服务内容游戏化、服务能力精准化等特征;在实践运行中,“政府引领”“社会主导”“数据支持”和“标准规范”成为其核心要素。为此,借鉴美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课后体育服务治理模式;拓展课后育人功能,探索“多中心—全过程”的课后体育服务实施方式;重视人员能力培养,追求“可持续—有活力”的课后体育服务发展样式;完善评估监管机制,形成“重数据—常反馈”的课后体育服务革新程式。
2025年01期 v.41;No.21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蒲毕文;
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水平,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从政府统合逻辑、市场效能逻辑、行为主体需求逻辑分析我国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政府科层纵向共谋和横向博弈、市场资源隔离和要素配置失序、社会认同不足和公益公平失衡等影响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贯彻落实。已有实践经验包括:政策制定与顶层设计、多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定向招聘与岗位安置、专项培训与能力等。据此,该研究提出了实现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政策落实的有效路径:畅通跨科层传导机制,协同跨部门沟通执行机制;打通校社体资源壁垒,优化配置学校体育要素;提高社会整体性认知,满足学生体育多元需求。
2025年01期 v.41;No.210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郭晨;张钊;衣克然木·衣明;龙雅丽;史岩;史兵;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挑战。该研究基于马克思“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理论,剖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价值内涵与现实困囿,提出了推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思路及纾解路径。研究认为:(1)强的教育和对的教育是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特色的教育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切入点;(2)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价值尺度的困囿集中在制度困境方面,即双轨制的目标缺乏引领性和结构缺乏自洽性,真理尺度的困囿主要有比例困境和实践困境;(3)基于强制性同构、规范性同构和模仿性同构三种制度同构机制,构建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四维六翼”高质量发展思路,即治理价值协同、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关系明确、治理机制丰富的“四维”治理框架,以及汇聚发展合力、夯实上层建筑、明确治理主体、打通堵点、消除基层制约以及消除痛点的“六翼”纾解路径。
2025年01期 v.41;No.210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