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论坛

  • 构建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的使命与担当——基于学科基本理论的视角

    仇军;

    该研究运用逻辑分析与归纳演绎的方法,探讨了体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中的基本理论问题。(1)研究对象与学科定义。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体育社会学研究客体的抽象和概括,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体育社会行为、体育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逻辑及其社会原因、社会影响、社会反应和社会控制是确立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关切。体育社会学学科定义是基于对体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认识,对体育社会学本质特征及其内涵与外延匡定的专业表述。(2)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是体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所关切的范围;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是作为一门学科所进行的具体研究。(3)学科特性与学科功能。学科特性的表达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体育社会学具有整体性、社会性、科学性、综合性、批判性特征,具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致用功能。(4)与相关学科的区别。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方面与其他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2025年01期 v.41;No.21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成果报告

  • 北欧两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经验借鉴与中国路径

    刘润芝;黄亚玲;胡兰兰;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促进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具有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后备人才培养职能。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与案例分析法,以挪威和瑞典为例,梳理分析两国体育俱乐部发展历程与治理经验对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路径的启示。研究发现,挪威和瑞典体育俱乐部整体上呈现从“志愿体育俱乐部”到“国家扶持+志愿体育俱乐部”、再到“国家扶持+市场融入+志愿体育俱乐部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变化,形成了繁荣发达的志愿服务、分工明确的治理体系、多方协调的合作关系、多元开发的融资渠道、全民共享的福利体制等治理经验。结合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与青少年体育发展传统,建议未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治理应形成一核多元的主体结构、协商合作的治理方式、以人为本与公平配置的治理目标。

    2025年01期 v.41;No.210 13-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 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研究及启示

    关清文;姜俐如;张晓林;龚芷璇;王涛;肖悦;

    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是落实“双减”政策、提升以体育人质量的重要载体。在早发内生的美国,课后体育服务发展体系基于社会变革的学生看管之“困”、迫于生活方式的体质改善之“难”和鉴于发展实践的组织协同之“急”而生成,具有服务目标多元化、服务对象个性化、服务内容游戏化、服务能力精准化等特征;在实践运行中,“政府引领”“社会主导”“数据支持”和“标准规范”成为其核心要素。为此,借鉴美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启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课后体育服务治理模式;拓展课后育人功能,探索“多中心—全过程”的课后体育服务实施方式;重视人员能力培养,追求“可持续—有活力”的课后体育服务发展样式;完善评估监管机制,形成“重数据—常反馈”的课后体育服务革新程式。

    2025年01期 v.41;No.210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多重制度逻辑下我国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现实困境和应对策略

    蒲毕文;

    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有利于提升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水平,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深化体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路径。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方法,从政府统合逻辑、市场效能逻辑、行为主体需求逻辑分析我国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认为:政府科层纵向共谋和横向博弈、市场资源隔离和要素配置失序、社会认同不足和公益公平失衡等影响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的贯彻落实。已有实践经验包括:政策制定与顶层设计、多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定向招聘与岗位安置、专项培训与能力等。据此,该研究提出了实现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政策落实的有效路径:畅通跨科层传导机制,协同跨部门沟通执行机制;打通校社体资源壁垒,优化配置学校体育要素;提高社会整体性认知,满足学生体育多元需求。

    2025年01期 v.41;No.210 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内涵、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

    郭晨;张钊;衣克然木·衣明;龙雅丽;史岩;史兵;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挑战。该研究基于马克思“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理论,剖析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价值内涵与现实困囿,提出了推进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思路及纾解路径。研究认为:(1)强的教育和对的教育是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特色的教育是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辩证统一的切入点;(2)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质量发展价值尺度的困囿集中在制度困境方面,即双轨制的目标缺乏引领性和结构缺乏自洽性,真理尺度的困囿主要有比例困境和实践困境;(3)基于强制性同构、规范性同构和模仿性同构三种制度同构机制,构建了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四维六翼”高质量发展思路,即治理价值协同、治理主体多元、治理关系明确、治理机制丰富的“四维”治理框架,以及汇聚发展合力、夯实上层建筑、明确治理主体、打通堵点、消除基层制约以及消除痛点的“六翼”纾解路径。

    2025年01期 v.41;No.210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0K]

专题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理论透视与实践进路

    王静;孙晋海;丁俊凯;

    提升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内涵逻辑、实践样态、现实境况及实践进路。研究认为,晋江市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青岛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链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具备政策支持加大、消费需求升级、产业有效集聚、企业主体壮大的基础条件,面临“孤链”弊端、“弱链”问题、“韧性”不足和“断链”风险。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总体思路,以重点补链、推进优链、增强韧性、强化固链、要素保障为实施路径的实践进路。

    2025年01期 v.41;No.210 53-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数字经济助推中国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制、赋能效应及实现路径

    鲁志琴;戴俊;何姿颖;

    产业链现代化是中国体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经济为助推中国体育产业链现代化提供了新机遇。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助推中国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制、赋能效应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拓展供需匹配空间,提升协同治理效率及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的赋能效应表现在创新激励效应、市场调节效应、业态融合效应、要素配置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5个方面。据此,提出了实现路径:加大数字基建建设力度,构建体育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完善数字平台架构体系,优化体育产业链服务功能;推动数字空间协同治理,营造多链融合创新生态;注重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丰富体育产业链应用场景。

    2025年01期 v.41;No.210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博士论坛

  • 手球活动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关键要素——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刘凤梅;王凯珍;汪流;

    近年来,幼儿手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新途径。该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构建了促进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手球活动关键要素及其理论逻辑模型。研究认为:(1)幼儿个体特征、外部环境因素、教学动态互动和适宜活动方案是手球活动影响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四个核心要素;(2)幼儿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因素形成了双向互动关系,环境支持与幼儿的成长反馈相互促进;(3)教学动态互动作为活动中的核心调节手段,通过教师的观察与调整,有效连接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适宜活动方案,从而优化了活动过程,满足了幼儿不同的发展需求;(4)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环境支持和教学互动反馈合理调整活动强度与内容形成的适宜的活动方案,促进了幼儿动作技能的稳步提升;(5)手球活动通过这些因素的闭环反馈机制推动了幼儿动作技能的提升,并通过调整教学方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持续循环。

    2025年01期 v.41;No.210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内外部体育动机的中介作用

    尚尧;陈善平;刘丽萍;张中江;包静;

    该研究基于体育行为认知决策理论,构建了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作用路径模型,运用问卷调查及中介模型检验等方法,深入研究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厘清了内外部体育动机在社会支持与体育失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社会支持对体育失范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内外部体育动机在社会支持对体育失范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内部体育动机的独立中介作用、外部体育动机和内部体育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影响体育失范行为,通过外部体育动机的独立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体育失范行为;(3)教师支持和同伴支持既能直接影响体育失范行为,又能通过内外部体育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体育失范行为,父母支持只能通过内外部体育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体育失范行为。由此可见,提升社会支持是抑制大学生体育失范行为的有效手段,应创设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着重增强内部体育动机,激发外部体育动机并促使其转化内部动机,注重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于体育失范行为的作用差异,从而促使大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有效抑制体育失范行为的发生。

    2025年01期 v.41;No.210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探索争鸣

  • 技术自主性视角下体育领域中的技术治理与秩序重塑

    贾文彤;李寒冰;

    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现代体育异化问题层出不穷,体育领域中的人类造物已经影响到了体育治理的传统秩序。科学运用技术治理实现人控与技控的有机结合,是解决体育技术自主运行与失控问题,构建良好体育秩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法治建设的关键路径。该研究从技术哲学中的技术自主性视角出发,分析了技术漂迁、技术律令与体育领域中技术失控问题的利弊关系。同时将技术治理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围绕体育领域中的技术治理和控制,对技术治理和体育秩序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研究认为:体育领域中的技术是可控的,体育领域中的技术失控是由于技术发展导致体育秩序破坏而造成的;技术治理有助于体育秩序的达成,建立合理的、动态平衡的体育秩序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未来我国的体育秩序将呈现智慧法治形态下技治与人治有机结合的发展态势,体育治理也将朝着两者融合的方向发展。

    2025年01期 v.41;No.210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 身体技术与资本耦合:数字媒介时代健身直播秀传播的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徐磊;王庆军;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数字媒介时代健身直播秀传播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和优化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为推动健身直播秀的高效发展、助力全民健身和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提供镜鉴。研究发现,健身直播秀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于身体技术、媒介技术和资本具有天然的依赖性。在数字媒介时代下,身体技术规训成为健身直播秀传播的仪式化表征,媒介技术赋能为健身直播秀传播创设了便利的平台基础;平台技术资本化为健身直播秀传播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传播技术资本化为健身直播秀传播提供了外在诱导力。同时,数字媒介时代健身直播秀传播也导致产生了传播受众思考判断力不佳、传播平台隐蔽性剥削变强、传播主体内容生产低俗化增多、传播环境狂欢跟风化凸显、传播走势不确定性增加等现实问题。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提高网民体育媒介素养,提升受众思考判断能力;发挥数字政府引领功效,形成多主体性协同治理格局;打破传播内容生产内卷化,引导健身直播秀理性传播;借力区块链技术优势,完善体育网络情绪引导体系。

    2025年01期 v.41;No.210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研究快报

  • 新质生产力下体育赛事算法推荐的运行机制、法律难题及治理路径

    李晓宇;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算法推荐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赛事之中,实现了赛事节目传播范式的变革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但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法律风险。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研究等方法,在阐明算法推荐技术与体育赛事融合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赛事算法推荐的运行机制、法律难题和治理路径。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算法推荐经历体育数据收集、体育数据分析、体育数据审核、体育用户画像标签提取以及体育数据推荐五个阶段;虽然体育赛事算法推荐降低了大规模信息推荐的决策成本,有效解决了信息冗余问题,促进了个性化体育赛事的精准推送,但也引发了运动员合法权益受损、体育赛事网络平台权力异化、社会公众知情权与隐私权被侵犯等新的法律难题。基于此,该研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提高网络平台对体育赛事算法推荐的注意义务;网络平台应承担体育赛事算法推荐的反垄断义务;网络平台应引入透明度义务和用户拒绝权等。

    2025年01期 v.41;No.210 108-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法律多元视角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的理论探索与路径构建

    余万斌;赵龙;莫燕;王一川;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的潜伏性、持续性、态势变化模糊性对风险沟通提出更高要求,有效风险沟通是防范和化解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风险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从法律多元视角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的现实需求切入,在梳理风险沟通的核心概念和历史脉络基础上,深入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治理法律制度,全面剖析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面临的法律阻滞、话语权失衡、场域界限、机制欠缺、资源紧缺等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点,综合检视学校体育法规体系,确立和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的法律制度定位,探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的要素和实践结构,从法治与保障、平等与信任、协同与合作、文化与制度、信息与反馈、资源与利用等方面提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的实践路径,为设计制定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风险沟通措施,预防和治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提供参考。

    2025年01期 v.41;No.210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