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 中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网络效应与演进特征研究

    朱焱;刘军;

    以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人口、地理面积与公共体育资源发展数据为实证依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的协调发展状况、空间联动效应、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8—2017年,我国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水平虽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相对较小,目前仍处于基本协调发展状态。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空间联动效应显著,以东北(辽宁)、东部(江苏)、西部(贵州)、中部(安徽)区域为中心的"小世界"协调发展空间网络结构初步形成。区域资源协调发展呈现缓慢的波动式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若按当前发展模式,我国公共体育资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期处于中度失调与基本协调发展水平之间。据此提出建议:(1)逐步完善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2)积极健全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3)深入落实区域公共体育资源协调发展。

    2021年01期 v.37;No.18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协商治理:理论建构、实践检视与实现路径

    廖磊;李乐虎;高奎亭;

    社区体育协商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制度基层治理的重要民主形式,也是推动体育治理能力提升与实现体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运用文献研读、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借鉴协商民主理论与治理理论,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协商治理理论框架,审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协商治理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研究认为: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协商治理中协商活动日益频繁,但协商效果不突出;协商内容范围广泛,但协商议题不精准;协商方式种类多样,但协商结果不如意。原因在于:协商主体表现不平衡;协商机制构建不完善;主体间的逐利性与短视行为;协商转化度不高。解决路径:积极培育多元协商主体,保障协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明确社区体育协商议题,促进协商的深度与广度;完善社区协商机制建设,推进协商整体治理;多头并举齐推进,注重协商成果的转换。

    2021年01期 v.37;No.186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中西滑雪旅游业发展要素的比较、启示与路径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

    贾志强;刘花香;

    结合供给侧改革理论,围绕滑雪旅游业的"发展五要素",即组织管理、资源要素、商业模式、产业体系、文化基因对中西滑雪旅游业展开比较。得出启示:联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以提升管理效能;因地制宜布局滑雪场馆以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探索雪场合作模式以实现集约化发展;强化业态融合以助力滑雪旅游业转型升级;传播滑雪文化以夯实滑雪旅游业发展基础。供给侧改革视域下中国滑雪旅游业发展路径:明晰政府职责和市场的边界;满足滑雪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全面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

    2021年01期 v.37;No.18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竞猜型体育彩票消费者认知对重购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情感的中介效应

    王旭;李凌;

    彩民重复购彩行为是促进体育彩票产业持续稳定,推动公益事业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彩民重复购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基于高介入效果层级(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的ABC态度模型理论,通过引入感知价值、感知风险、购彩信任、购彩依恋、购彩满意度和重购行为六个变量,构建了竞猜型体育彩票消费者重复购彩行为模型,并检验了彩民的购彩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对其重购行为的影响以及彩民情感过程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彩民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分别对其购彩信任、购彩依恋、购彩满意度和重购行为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与感知风险相比,感知价值的影响程度更高;彩民购彩信任和购彩满意度对其重购行为产生正向影响,与购彩满意度相比,购彩信任的影响程度更高,而彩民购彩依恋对重购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显著。研究还发现,彩民购彩信任、购彩依恋、购彩满意度在感知价值和重购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构建关系。

    2021年01期 v.37;No.186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 超等长阻力训练对足踝屈肌肌构筑学及生物力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井兰香;赵延治;

    目的:探讨超等长阻力训练对足踝屈肌横截面积、体积、羽状角等的影响,观察足底肌力迁移和跖屈肌三元素应变、刚度、做功等的变化,为深入理解训练引起肌-腱复合体构筑和生物力学特征变化的机制及意义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18名健康男性青年高级花样跳绳运动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跖、趾屈肌超等长阻力训练。于训练前、后对小腿三头肌、跟腱和足底固有肌做影像学测量,计算肌纤维厚度、横截面积、体积等;测试趾屈肌力,计算肌力增加率及肌力/横截面积比值;测试踝单关节活动和下肢多关节活动运动学、动力学及小腿三头肌影像学,计算腓肠肌外侧头各弹性元成分的应变、刚度、做功等参数。结果:训练后实验组小腿三头肌厚度、羽状角和足底固有肌横截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跟腱横截面积没有明显变化(P>0.05);2~5趾屈力增加率%明显大于1~5趾屈力增加率%(P<0.01),2~5趾屈力/趾短屈肌横截面积的比值明显提高(P<0.05)。不同条件下腓肠肌外侧头肌-腱复合体各成分的被动刚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主动刚度均明显提高(P<0.05),以大负荷(P<0.01)和快速应变(P<0.01)时提高最显著。肌纤维拉长应变明显降低(P<0.05),大负荷时降低最显著(P<0.05)。腱膜应变和滞后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肌腱拉长速度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缩短速度明显升高(P<0.05),弹性回缩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超等长阻力训练能优化肌-腱复合体的构筑,较小的肌纤维体积增加即可获得较大的力量增幅;能增强支撑后期推进力,并稳固内侧纵弓;能增加肌-腱复合体的弹性,对大负荷和快速拉长-缩短周期运动表现更加有利。超等长阻力训练具有易化肌-腱复合体能量吸收和促进能量快速转化的双效性作用。

    2021年01期 v.37;No.186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专题研究

  • 我国电子竞技用户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雷;史小强;

    目的:构建电竞用户对电子竞技的感知价值、感知风险、社会认同与其电子竞技参与行为的关系模型,探讨电子竞技用户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设计开发用户对与电子竞技运动的感知和行为问卷,选取上海市5所高校的91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SPSS24.0与AMOS24.0软件对电子竞技感知价值、感知风险、社会认同与参与行为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检验。结果主要发现:用户对于电子竞技的感知价值和社会认同对其参与电子竞技的行为意愿有非常显著的正向作用;用户对于电子竞技的感知风险对其参与电子竞技的行为意愿有非常显著的负向作用。结论:电子竞技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和社会认同分别是电竞用户参与行为产生的主导因素、阻碍因素和中介因素。在此基础上,认为应从顶层设计、防范风险以及加强社会宣传三个方面来提高电子竞技用户的感知价值、规避感知风险和重塑用户社会认同。

    2021年01期 v.37;No.186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线上电子竞技观看意愿研究

    王静;孙晋海;赵雅萍;宋永志;郭迎清;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体育消费动机量表,以线上电子竞技观看意愿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观众的观看意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对观众感知有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休闲娱乐、社会互动、消磨时间及获取电竞知识;对观众感知易用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便利条件、系统质量;对观众感知有趣性产生影响的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替代性成就、戏剧结构及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趣性的影响高于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趣性均正向影响观众的观看意愿。建议从提升游戏开发商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电竞俱乐部的训练管理能力、完善游戏直播平台的研发运营能力等方面为电子竞技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01期 v.37;No.186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博士论坛

  • 我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反思与建构

    张丽军;孙有平;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整体、系统、有序、生态、发展的教师素质观出发,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为本"为核心,以教师专业标准"能力本位"为基础,以有效教学行为"真实发生"为指引,以学业质量水平"效果显著"为催化进行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并通过决策导向、过程导向和改进功能的适切性分析,将CIPP模型引入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中,建构了基于体育学科教学过程、教师教学工作任务及教学实践需要的CIPP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一级、二级和三级系统评价模型,并初步从"教学能力"和"水平表现"二个维度对三级能力指标进行了层级划分和水平描述,实施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对于贯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改进体育教学效果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21年01期 v.37;No.186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 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盘劲呈;李海;左逸帆;

    以我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017—2019年)为对象,运用集聚度分析、核密度分析和椭圆标准差分析,从全国尺度研究体育旅游空间特征演变及其成因。研究表明:体育观光游逐年向深度参与游过渡,"东密西疏,南部东西线空缺"的格局逐渐趋于均衡分布,形成京津冀、江浙沪、四川成都带和西宁兰州带四大簇状区,其中,以旅游城市为中心的市域关联显著。高密度区南展北移,呈现"三核一点"格局,空间显示较强的展布性,整体布局为西南-东北方向,并逐年向东西方向转动。形成此格局的原因主要有资源因素、运动项目特征、体育文化因素、政策因素、交通条件和旅游业水平等。应不断强化体育旅游宏观布局,构建"体育旅游+"产业体系,推动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标准化建设。

    2021年01期 v.37;No.186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后疫情时代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挑战、机遇与对策

    郑奥成;郑家鲲;王学彬;

    体育非遗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保护和传承是其时代主题。随着新冠疫情爆发,聚集性活动停摆、文旅产业受冲击、传承人陷"僵局"等一系列挑战,阻碍了体育非遗正常运行。但疫情同时也为体育非遗带来了一定发展机遇,数字平台焕发新生机、文旅产业的触底反弹、民族文化精神的振奋需求、实用型的价值观偏移等,为体育非遗的保护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基于疫情背景下体育非遗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以新理念推进数字化创新发展、以文旅产业反弹之势培植传承人重铸辉煌、以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夯实社会教化、以"经世致用"理念挖掘实用价值等应对策略。

    2021年01期 v.37;No.186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探索争鸣

  • 费孝通文化思想视域下传统武术文化论略

    刘为坤;律海涛;鲁梦梦;李文博;

    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子文化形态的传统武术纳入到费孝通文化思想分析框架之中,不仅可深度诠释传统武术的文化目标、文化本质及文化归宿,亦可拓展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理论的空间向度。研究认为:(1)以费孝通先生所主张的文化功能主义观之,传统武术的文化目标可归结为对"志在健民"文化价值的永恒实践与追求;(2)以费孝通先生"格局差序"思想中的文化差异观视之,传统武术的文化本质是迥异于现代体育"游戏"本质的东方生存实践之"术";(3)以费孝通先生秉持的"文化自觉"思想观之,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归宿在于实现与传统社会结构关系的"解构",及与现代社会结构关系的"重构",并完成对自身内部各要素关系的现代性调适。

    2021年01期 v.37;No.186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以身体认知为逻辑起点的学校武术教育新思考

    彭国强;杨建营;孙毅;于均刚;

    身体认知是当代学校武术教育研究中一个重要转向。在中国武术身体观视角下对西方身体认知理论重新解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修体悟法等,以身体认知理念为研究与思考的逻辑起点,以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逻辑裂隙",并在此视角下对学校武术教育在未来发展的路向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中国武术身体观维度下的身体认知主体是身心合一的"我"的身体,认知方式主要是通过武术习练过程中身体所产生的的直觉体悟,认知的范畴包括作为认知主体的"我"及其所处的客观场域;以此为视野对学校武术教育进行反思,认为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主要存在武术教育应然价值缺失、身体经验传承断裂、武术教学理念偏隅、教学过程中身体感知束缚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身心合一的武术教育目标中培养完整的人、以经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搭建身体交流、在实修体悟的训练过程中激发习武情怀以及体用兼备的训练思想中实现中国武术身体观中的"天人合一"。

    2021年01期 v.37;No.186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研究快报

  • 3~6岁幼儿基本动作技能与体能的相关性特征研究

    赵延敏;章碧玉;常伟;王海燕;梁高亮;

    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能是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两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为探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随机抽取青岛市3所幼儿园的304名3~6岁幼儿为受试对象,采用粗大动作发展测试第三版(TGMD-3)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幼儿部分)反映幼儿体能的6项指标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分析发现:(1)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能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升,其中男童操控技能优于女童,女童柔韧性优于男童,位移技能和其他体能男女童之间表现出随年龄增长差异逐渐减小的发展趋势;(2)基本动作技能与体能之间存在中到低等程度的显著性相关,且基本动作技能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越强;(3)基本动作技能可显著预测体能发展水平,但次于年龄的预测作用。所以,为提升幼儿体育的教育质量,建议在政策指导上重视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和体能的协同发展,在课程内容建设上突出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的指导作用,在组织实施上借助能力达成策略细化教学过程。

    2021年01期 v.37;No.186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小学快乐体操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刘爱梅;曲鲁平;崔娇娇;陈新华;

    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和优化小学快乐体操教学内容,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师快乐体操教学提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使其教学更具有效性,进而促进快乐体操的推广。研究表明:(1)依据小学快乐体操项目的R值(依赖指数)得出其开设顺序为自由体操、平衡木(女)、跳跃、单杠、蹦床和双杠(男);自由体操对学习领域目标的直接贡献(D值)与全部贡献(T值)均较大,实践中应依据学校实际教学条件、学生身心特点按顺序进行开设,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2)自由体操项目教学内容中对学习领域目标直接贡献(D值)与全部贡献(T值)较大的是摆倒立、屈体前滚翻,在内容筛选时应列入必选内容,课时安排应有所侧重;(3)依据体操项目教学内容筛选的结果设计小学不同学段、不同项目快乐体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教学方案,能为一线体育教师教学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快乐体操的推广。

    2021年01期 v.37;No.186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