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振伟;王先亮;
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实施策略,两者深度融合能够彰显健康促进合力效能,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基于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的现实审视,发现体医融合存在诸多问题:观念淡薄,重医轻体;行业分离,业务互不融通;政策不足,法制环境缺失等。将共生理论运用到体医融合生态系统中,通过共生理论解析,发掘其对于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共生融合的理论意蕴,建议增强体育业与医疗服务业关联度,构建互惠依存模式;强化正向环境,保障界面畅通。通过理念融合共生、部门融合共生、人才融合共生、技术融合共生、策略融合共生等构建体医融合共生发展路径,以促进体育业和医疗服务业深度融合、共生发展。
2018年05期 v.34;No.172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 李洋;唐韶军;
运用文献资料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英国近20多年来体育"新治理"的经验进行梳理与解析。20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体育属于"官方治理",而后执政当局实行"强制竞标",致使英国体育一度跌入谷底。为了实现体育复兴,1997年布莱尔政府开始了"新治理"的历程。在治理目标、结构、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其一,革新体育组织建构新型"伙伴关系";其二,明确"中央—区域—地方政府"三层责任分工;其三,"公司化"体育机构激发其活力,并结合"善治"规范保障其有序;其四,"善用"资金治理促进竞技体育提升与大众体育的推广。借鉴英国体育"新治理"的成功经验,革新与促进国内当下体育发展,我国实施体育治理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优化体育组织结构推进"伙伴关系"的建构;其次,要进一步明确当下"中央—区域—地方政府"的责任分工,来落实目标的实现;第三,采用"公司化""善治"与绩效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机构体制加以创新;最后,要注意合理运用与拓展"资金"的手段来改善体育机构的运行机制。
2018年05期 v.34;No.172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王志文;沈克印;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辨析西方供给学派和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内涵,结合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结构性困境,探讨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认为,我国的供给侧改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模式,和西方供给学派在经济背景、调控手段、经济政策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产品无效供给、供给产品创新性不足等不足。应以创新为供给侧改革的第一动力,以增加有效产品供给为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根本任务,以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为改革方向,在把握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实现健身休闲产业跨越式发展。
2018年05期 v.34;No.172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赵翼虎;黄亚玲;
以我国自行车骑行目的的变化现象为缘起,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共时性和历时性角度对人类不同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体育意识与体育形态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分析,以探寻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相应的演化路径,指出:体育意识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变革,在当代,"环保"、"和谐"、"自我实现"等文明理念将会逐步融合到体育意识中,赋予其新的内涵;"健康""自由""人本"是体育功能的本质,也是体育意识的不竭之源,体育形态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此才会"驻根",才会健康成长;"以人为本"理念是当代及至以后体育形态发展的"养分",它与当代文明理念的融合势必会促进全球层面上更高层次体育形态的生成。
2018年05期 v.34;No.172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王一然;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态势的转折点,1949至2008年"竞技体育优先发展",2008年以后"群众体育逐渐振兴"。社会发展决定体育的发展,体育反之也对社会发挥着独特作用。2008年以前,竞技体育是重要的政治工具,2008年以后,群众体育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和人们主动追求健康的重要手段。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因素以社会结构为思考框架,不同阶段体育的功能从国家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入手分析。立足于社会结构整体的视角,比较分析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轨迹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继而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2018年05期 v.34;No.172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蒋红霞;朱兴林;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体育价值研究已经走过了起步、发展和壮大等三个阶段。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体育价值的内涵、类型、变迁、比较研究、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等几个方面展开,既取得了积极进展,也暴露出在体育价值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路径、内涵界定、体系建构等方面的不足。在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下,通过回顾我国体育的演变历程,可发现,我国体育的内涵在经过两次"否定"之后,已经孕育出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两翼的"新体育观"。以此"新体育观"为中心的诸如本体价值、价值冲突和价值形态等多方面的研究任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体育价值研究的主要趋向。
2018年05期 v.34;No.172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李小芳;吴清莉;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对我国城市马拉松热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跑步作为马拉松运动的身体运动形式,是一种简单的身体图示;马拉松运动给运动者提供"超越"情景,让人感受欲望与现实的统一;马拉松运动使运动者体会孤独的快感,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马拉松运动使运动者的"精神"和"肉体"归合;马拉松运动是一种"野蛮的文明",是运动者身体的自我表达。城市马拉松运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健康中国"建设中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05期 v.34;No.172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徐翔;
犯罪低龄化已成为我们社会进步中的一大挑战,通过探析青少年犯罪的内、外因等产生机理,结合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安全阀功能,发觉体育运动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能够起到积极引导和塑造内心世界的综合性作用。由此,构建包含初级、高级的系统化的双效体育运动预防青少年犯罪机制势在必行。其中,初级预防机制通过校园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有机统一的犯罪预防,高级预防中主要根据14岁以下、14~16岁之间的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体育运动的矫正方式。
2018年05期 v.34;No.17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汪全胜;卫学芝;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构成的。从制度的三个层次来考察我国现行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政策,发现现行的正式规则难以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政策的合法性;非正式规则已构成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的阻力;而制度实施机制的缺失则难以保障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政策的可操作性。根据现行的制度约束状况,我国应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政策的制度创新,修改《体育法》关于体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现行制度的可操作性;完善现行的学校体育设施社会化开放的实施机制,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意识形态如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培育与形成。
2018年05期 v.34;No.17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朱焱;于文谦;戴红磊;
采用文献资料、S-CAD等研究方法,从政策主导观点出发,对我国运动休闲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运营中PPP模式选取的政府立场、发展目标、实施手段、预期结果进行分析,探求PPP模式在特色体育小镇建设运营中的逻辑关系与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PPP模式在体育小镇建设运营中逻辑关系明晰,层级联系紧密,运营效率显著,能够有效拓宽融资渠道,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优化小镇投资结构,降低项目建设风险,提高建设运营效率。并在政府与融资方之间存在有效的制衡机制,实际操作性较强,是特色体育小镇项目,统筹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结合的最佳模式。地方政府应根据特色体育小镇建设运营的实际情况,完善项目规划,提高政策支持,选取优质的社会资本方,完善监管指导体系,健全收益分配制度,统筹协调各方关系、改善公共服务环境,为运动休闲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运营提供保障。
2018年05期 v.34;No.17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梁勤超;朱瑞琪;李源;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武术散打赛事"争霸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二十余年来,中国武术散打赛事的市场化探索,始于争霸,亦止于争霸。武术散打争霸赛事成少败多,普遍存在高开低走、趋于失败;主体缺失,缺乏职业拳手参赛;虚假繁荣,没有核心盈利模式;过于强调争霸,而忽略了赛事的品牌建设等诸多问题。武术散打赛事热衷于"争霸",意欲打造一个现实版的武林争霸;国内争霸旨在散打"王"的生产与再生产;国际争霸折射出民族主主义情结;争霸叙事是官方垄断参赛主体前提下的市场化探索。后续武术散打赛事的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职业化定位;构建价值链,提升赛事情感与IP价值;淡化争霸情结,强化品牌与兼容意识;同时把握政策机遇,加快市场化与职业化进程。
2018年05期 v.34;No.172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俞佳俊;高强;杨俊杰;
首先剖析记忆作为社会参考框架下的理论,具体展示在文化记忆层面上探讨体育的新视角。继而从记忆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壁画到史诗的古希腊竞技记忆方式从易逝、混沌的交往记忆到整体凝聚的仪式记忆的传承。正是这种蜕变,致使竞技所传承的文化记忆的内容进一步集中于某些"阶层"手中,使其成为一种城邦政治斗争的手段。接着,回归历史哲学层面反思体育史的研究中浓厚的"价值观",凸显出古希腊竞技记忆与中世纪、现代记忆的差异性。最后,在文化记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体育史研究方法从原始的历史走向哲学的历史的更替,回应了史学研究的"事实"与"价值"之争论。
2018年05期 v.34;No.172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王恒;王雷;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张士一体育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张士一体育思想的形成深受丹麦体操家J. P.穆勒体操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卫生体育观。张士一秉承"健康"是体育的第一要义;强调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坚持三育并重与学生均衡发展的理念,将终生体育观念的培养和健康观念的形成作为其体育思想的最终归宿。张士一对我国近代体育师资培养、女子教育发展、教学理论的建构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8年05期 v.34;No.172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韩炜;魏夫超;
目的:对优秀男子柔道运动员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体能训练进行研究和总结,以期为其他运动员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体能训练目标、任务和方案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根据运动员术后伤病情况和康复目标,从术后第3周开始设计了一个为期16周共三个阶段的康复体能训练方案并予以实施,在整个训练期间,通过对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力矩、下肢肌肉围度和闭眼屈膝15°单腿站立时间等指标的多次测试,了解左膝关节康复效果并对康复体能训练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提供评价依据。结果:通过康复体能训练,运动员左膝关节活动度于术后12周恢复至正常水平;至术后18周,左侧下肢肌肉围度与右侧相比几无差距;左侧闭眼屈膝15°单腿站立时间明显增长,但相比右侧有13. 6%的差距;左、右侧膝关节屈伸最大力矩明显提高,且左侧膝关节屈伸最大力矩增长尤为显著,但与右侧仍相差28. 6%和30. 4%;左右侧屈伸最大力矩比值处于正常范围内。结论:通过16周康复体能训练,运动员左膝关节活动度、左下肢肌肉围度和平衡能力恢复较好,左膝关节最大屈伸力矩与右膝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在继续加强左腿肌肉力量和本体感觉训练的同时可开始进行专项技术训练。
2018年05期 v.34;No.172 86-9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杨勇涛;刘超男;
心理韧性是目前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最常提及但理解甚少的一个概念,虽然越来越多体育人士认识到运动心理韧性对运动员卓越表现的重要影响,但已有的测评工具能在多大程度上科学评估运动心理韧性仍备受质疑。对运动心理韧性的概念进行分析,重点对运动心理韧性研究中三个常用概念的异同进行解释,然后介绍运动心理韧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国内外主要的运动心理韧性测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对运动心理韧性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运动心理韧性评估应重点关注其概念和结构,发掘其理论基础,我国研究者应结合中国文化背景思考运动员的心理韧性特征,以此为基础发展适合中国运动员的心理韧性的测评工具。
2018年05期 v.34;No.172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王立冬;曲淑华;李春光;
基于神经肌肉以及生物力学视角对标枪运动项目特征进行论述,提出神经肌肉系统调控下的速度力量练习对于标枪运动员的重要性,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强调了正确的用力顺序、身体各环节速度节奏对于技术训练的必要性。对标枪项目所需的专项力量、"冲量步"、左右腿技术动作等重要环节加以阐述,旨在增强广大教练以及运动员对这一项目特征本质的认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
2018年05期 v.34;No.172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 董宝林;张欢;朱乐青;程韵枫;
采用修订体质健康信念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 402名13~18岁学生(男525人,女877人)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余暇锻炼的综合影响,检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健康信念、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践行余暇锻炼皆具积极影响。比较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青少年余暇锻炼坚持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健康信念与余暇锻炼的影响链条上,自我效能感具备了部分中介效应,社会支持具备了调节效应。结论:给予足够的锻炼支持,提升体质健康信念和锻炼自我效能感,可能是促进青少年余暇锻炼的一个有效途径。
2018年05期 v.34;No.172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 周星栋;乔云萍;牟春蕾;李亮;钱磊;肖丹丹;
为全面了解我国女乒的现状以及重点后备运动员的竞技实力和技战术特征,运用问卷调查法、技战术三段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各省市参与第十三届全运会决赛阶段的女子运动员进行调研,并着重对重点后备队员王曼昱和孙颖莎的技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发现:参与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女子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不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较为完善。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是目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主流打法,但在我国女线上依旧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重点后备队员王曼昱和孙颖莎的竞技实力较强,技战术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与主力队员相比,发球与接发球能力稍差。
2018年05期 v.34;No.172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周小青;张冬琴;屈子圆;刘晓蕾;齐伟伟;
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就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速度素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是否能提升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结果显示:16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能显著提高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速度素质测试指标的成绩;功能性力量训练强化了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神经与肌肉系统之间的连接,提高了各种力量肌群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传递力量和协调整体发力的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力量训练方法,是对传统力量训练中各关节及其连接系统完整性训练不足的有益补充,将其融入到散打运动教学和训练中具有很高的普及和推广价值。
2018年05期 v.34;No.172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 王法涛;窦海波;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竞技能力理论体系,为制定科学化的竞技能力培育和提升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回顾我国竞技能力理论研究发展历程,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结果:目前关于竞技能力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竞技能力内涵、结构要素和结构演化开展;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竞技能力理论模型和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专项竞技能力训练方法与手段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竞技能力系统表现出来的环境、行为、功能、边界、状态、过程等典型特征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竞技能力将会细化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队竞技能力;集体性对抗项目运动队竞技能力将成为研究重点;教练员的临场指挥能力将会作为运动队竞技能力因素进入研究视野。
2018年05期 v.34;No.17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赵富学;程传银;宋生涛;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培育学生优良体育品格、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养成学生健康行为习惯为主要育人取向。结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性建立相应的课程研修组织,可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维度中的各要素有机融入到课程研修程序之中,产生高质量的研修成果。通过体育教师个人设计、研修成员集体设计、改进与修正设计、针对性的有效设计四个环节,可以实现研修主题从文本形式向课程教学实践形式的转变,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各要素能在研修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用,促进体育教师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的理解与认知,进而不断拓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领域和范畴。
2018年05期 v.34;No.172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