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测度及应用研究

    周文静;张瑞林;

    新时代提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对推动城乡融合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基于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逻辑关系,从空间、生态、功能、人文4个维度构建耦合测度体系,并运用结构熵权、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模型方法,实证测度体育特色小镇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水平。结果显示,潍坊运动休闲小镇与潍坊新型城镇化之间呈现拮抗耦合状态,并处于高度协同发展阶段,受国家政策导向、地方政府作为、居民生活需求、产业结构变动等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值不断增加,但潍坊国际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滞后于潍坊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出耦合协调发展建议: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空间融合协调;强化政府主导,夯实融合基础条件;落实以人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重视小镇引领,促进新型城镇建设。

    2022年05期 v.38;No.19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 基于风险视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研究

    杨苓;罗亮;孙晋海;范佳明;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也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但当前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重风险性问题使传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的弊病愈发凸显。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及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风险视角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逻辑进行梳理,并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问题进行探源,主要表现在:治理主体安全监管力度不足、全民健身资源分配不尽合理、极限运动项目安全事故频发、陌生人社会激发风险性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冲击性巨大及数字技术嵌入滋生网络风险等方面。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推进路径,即政治引领,确保主体权责明晰化;法治保障,实现保障政策靶向化;德治教化,引导参与者联结韧性化;自治强基,推进风险治理网格化;智治支撑,促进数字技术去风险化等。

    2022年05期 v.38;No.196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中国武术拳种演进的制度逻辑

    王柏利;王岗;

    拳种是武术文化的载体,探讨其形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成为继承创新武术文化的首要任务。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制度演变视角对拳种演进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社会中以宗族为主的社会制度演变与武术拳种演进具有内在一致性;宋代之前的宗族制度主要作用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中,缺乏武术拳种生成所需的乡土语境;宋元时期宗族制度下移,为武术拳种的萌发提供了文化土壤;明清时期宗族制度庶民化,为武术拳种的繁荣提供了社会基础;近代以来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武术拳种也面临传承困境;当代武术拳种应在新时代“家文化”引领下,推动自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2年05期 v.38;No.19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数字时代青少年电子游戏沉迷的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向路径

    谭青山;熊禄全;李红军;向剑锋;孔庆波;

    预防青少年电子游戏沉迷和规范电子游戏行业发展,是我国文娱业与数字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青少年电子游戏沉迷的问题表现与生成逻辑进行解构剖析,认为电子游戏娱乐性本质的文化原罪、弱身性特征的本体缺陷、教育性功能的价值缺失及虚拟性实践的消极影响是社会恐慌青少年游戏沉迷的根源所在,其始于多方监管的规制乏力,源起于游戏工业的目标错位,发展于社会文化的不良诱导,成型于个体实践的行为失控。提出治理策略:实施政府主导,构建协同治理制度体系;企业履责,强化游戏产业源头治理;社会参与,营造健康游戏文化氛围;家校合作,力推游戏媒介素养教育。

    2022年05期 v.38;No.196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专题研究

  •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体育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

    赵巍;王洋;沈丽玲;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体育产品出口质量的重要推力。选取2009—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64国和非沿线38国的体育产品出口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中国体育产品出口质量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对沿线国家体育产品出口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中国体育产品出口质量,但该正向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且通过反事实设定检验和安慰剂检验表明结果具有稳健性;(2)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体育产品出口质量产生了明显的积极影响,而贸易便利化程度发挥的作用尚不显著;(3)按照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产品类别的不同进行分组检验后发现,倡议对中低等收入水平国家的体育产品出口质量影响更为显著,对异质性体育产品出口质量提升作用显著,但并不能促进同质性体育产品出口质量提升。

    2022年05期 v.38;No.196 32-4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 中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的态势测度及影响因素

    王玉珍;张启明;邵玉辉;

    为探寻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2013—2020年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态势,且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于旅游产业,整体属于体育产业发展超前型;(2)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较差,处于中度失调阶段,呈现省际差异明显、由东向西阶梯递减的特征;(3)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形成的标准差椭圆基本覆盖华东、华中、华北地区,中心位于华中地区,呈现由东向西集聚性逐渐增强的特征;(4)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及小依次为:经济基础、消费能力、交通条件、生活水平、顶层设计、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研究从增强消费韧性激活市场潜力、完善交通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政府推动保障统筹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均衡发展4个方面提出优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的建议。

    2022年05期 v.38;No.196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 产城融合:体育产业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逻辑理路、交互机制及实践向度

    豆祥祥;樊忠义;孟欢;王琪;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与城镇化建设是繁荣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和增强市民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运用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熵值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交互机制及实践向度。研究认为,体育产业是构筑城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助力反贫困的关键切入点,是改善城镇居民民生的有效方式;体育产业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统一于以人为中心,时代主题聚焦于现代化发展,总体目标定位于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增强城镇化建设助推以产促城,城镇化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以城兴产,体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演化实现产城融合。通过两者交互机制与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提出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聚焦体育产业与城镇化特色定位;合理配置体育资源,科学布局城市发展形态;优化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宜居宜业功能。

    2022年05期 v.38;No.19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杨松;侯昀昀;

    为有效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情况,在对二者耦合协调机理把握基础之上,以2012—2019年为研究周期,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政策环境的优化、供需结构的深刻变动以及技术要素与数据要素的强渗透性和增值性成为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的重要因素。整体来看,测度期间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存在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由相互独立发展逐渐走向耦合协调,但整体依然处在较低水平。分维度来看,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在产业效率与产业基础设施与结构耦合协调领域仍存提升空间。从政策保障、数字基建以及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体育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2022年05期 v.38;No.196 62-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探索争鸣

  • “教育性教学”理论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学术观照与实践指导

    唐东阳;龚晨;

    体育课程思政是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强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然而,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是思政类专业课程的任务,与体育课程关系不大。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发现,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与体育课程思政的要求有着高度的逻辑关联性,都主张将教育和教学相结合,要求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兴趣为导向。“教育性教学”理论可以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在实践中,要求在体育课程思政中将育人理念贯穿于体育教学全过程;在体育教学目标上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要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发力度,将隐性的教育要素融入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训练中;要确立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地位;要将培养学生高雅的体育兴趣爱好与体育课程思政融为一体。

    2022年05期 v.38;No.196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 我国学校体育“培养能力”议题的立论省察与学理反思——兼论其新时代的学科定位

    邵天逸;

    “培养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议题,对于学校体育目标制定与完善有其独特的参照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文本分析与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学校体育“培养能力”的相关议题展开考察与反思,旨在明晰基本意涵、揭示学理问题,并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1)学校体育视域的“培养能力”包括作为一般教学要求的培养能力、面向体育学科发展的培养能力、指向体育师资专业成长的培养能力;(2)“体育学科能力”概念生成与发展蕴含了以“培养能力”整合学校体育目标的思维理路,并存在与学校体育目标不兼容及难以体现学科特性的问题;(3)课程标准视域下的“能力”指涉及培育路径多元化,但也出现了逾越体育固有范畴、与所属目标不匹配、与相关内涵交叉重叠等问题;(4)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能力”理念对当下体育教学仍具指导意义,同时鉴于“培养能力”与体育学科素养的关系复杂及“体育学科能力”遗留问题尚未破解,其相关研究仍须持续推进。

    2022年05期 v.38;No.196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博士论坛

  • 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符号过程、符号机制与符号策略

    王昊;龚正伟;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符号学的视角探究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符号过程、符号机制及符号策略。研究认为,体育符号是体育文化的可感载体,是体育文化传播的中介。体育文化传播就是发送者与接收者通过符号互动产生的文化共识。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传播主要形成了以非语言符号为核心的符号表意机制、以共同场域为核心的符号互动机制及以意义递进为核心的符号解释机制。在未来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我国体育文化的表意方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符号;寻求多元体育文化中的符号共识,扩大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公共领域;打造全民性的体育符号策略,营造共建共享的体育文化氛围。

    2022年05期 v.38;No.196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基于组织惯例演化视角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运作机制研究

    王陆与;苗向军;李斌;毕永兴;

    职业体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保证。研究基于组织惯例演化的视角,以文献资料研究为主阐释了中国篮球运动发展与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组织惯例的演进与特性,并分析了旧有组织惯例与中国篮球职业化改革发展的矛盾性,即旧有组织惯例固化着联赛的运作机制从而阻碍着联赛的职业化进程;并结合CBA联赛的运作现状,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作为CBA联赛组织惯例演化的理想路径,从联赛市场化、职业化的内在性需求以及转变政府职能、社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上,建构并诠释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权利制衡、共同治理和监督机制,旨在为中国男子篮球联赛职业化改革和运营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2022年05期 v.38;No.196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研究快报

  • COVID-19疫情下体育锻炼对居民抑郁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CFPS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海霞;许金富;魏德样;

    COVID-19疫情给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体育锻炼是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美好生活的重要举措。为深入探讨体育锻炼与居民抑郁风险的内在关联,本研究采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COVID-19疫情期间体育锻炼对居民抑郁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具有显著降低居民抑郁风险的作用,在用有效锻炼行为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得到一致的结论;体育锻炼对抑郁风险的影响在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城乡、婚姻、客观身体健康状况中存在群体差异;睡眠质量、健康水平是体育锻炼降低抑郁风险的中介渠道,中介效应占比为33.29%、14.98%;社会参与和社会阶层在体育锻炼对抑郁风险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居民进行社会参与会强化体育锻炼的抗抑郁作用,随着居民社会阶层的提高,体育锻炼的抗抑郁效应也会得到增强。结论: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居民的抑郁风险,其中睡眠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影响体育锻炼降低居民抑郁风险的积极因素,社会参与和社会阶层是调节体育锻炼降低抑郁风险的重要途径。

    2022年05期 v.38;No.196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在线体育学习投入的关系: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李承龙;

    目的:通过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在线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体育学习自主动机、在线体育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探究在线体育学习投入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大学生在线体育学习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调节体育行为动机量表、远程学习投入量表对1 0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对变量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在线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体育学习自主动机分别在社会支持与在线学习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值分别为53.90%、35.05%。在线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在线体育学习自主动机在社会支持和学习投入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比值为10.94%。结论:(1)大学生社会支持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线体育学习投入状态;(2)在线体育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在线体育学习自主动机分别以完成学习任务、满足锻炼需求为导向中介了社会支持和在线体育学习投入的关系;(3)链式中介关系中在线体育学习自主动机是影响在线体育学习投入的近端因素。今后开展在线体育学习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兴趣,着重激发学生在线体育学习的自主动机,进而最大程度提升学生在线体育学习的投入状态。

    2022年05期 v.38;No.196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