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论坛

  • 后冬奥时代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治理探究

    孙葆丽;闫静;叶凡希;张旭光;张昊;张彬;牛奔;窦喆;禹庆喆;吕方;

    伴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步入了后冬奥时代。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梳理后冬奥时代北京冬奥遗产可持续治理的价值旨向,探究冬奥场馆与精神文化两大类遗产的赛后可持续治理策略,以期为冬奥遗产的赛后可持续治理提供有益参考。冬奥遗产赛后可持续治理具有诸多价值旨向:持续推广冰雪运动,扩大冬奥遗产成果;促进冬奥经济增长,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传承冬奥社会遗产,引领社会文明进步;释放遗产联动效应,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赓续冬奥精神文化,彰显中华体育精神;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展现中国大国风范。在冬奥遗产赛后可持续治理方面,该研究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加强共识与沟通、搭建多业态利用模式、促进与本地文化融合等冬奥场馆遗产治理建议,以及明确保护开发原则、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推动有形化发展等精神文化遗产治理建议。

    2024年06期 v.40;No.20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成果报告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审视

    阎智力;羊羽;辛艳军;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编制的起点,在指导体育教学中具有直接作用和重要地位。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实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期的课程目标进行分析与思辨,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1)课程目标生成主要受国家意志及社会思潮、课程目标形成理论、学校体育思想等方面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2)2001年版与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行五大领域(四个方面)目标,体现出多元化特征,但存在概念界定范畴失准、五大领域(四个方面)虚化与泛化现象,缺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本质特征,难以组织教材与进行教学评价;(3)2022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三项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体系学理层级逻辑不通,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排序存在矛盾,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设置存有疑问,核心素养有待进一步提炼。针对上述不足,该研究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重点突出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体育课程目标(核心素养)的分立及衔接,在理论上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在实施上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

    2024年06期 v.40;No.209 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制约与推进策略

    鲍亮;田恩庆;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深入剖析了“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成效、现实制约与推进策略展开具体研讨。研究表明,“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为体育产业各行业领域低碳发展形式趋向科技化、低碳体育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内容边界逐渐拓展、体育场馆与场地设施物质载体低碳建设趋于高级化。但不可忽略的是,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支撑不佳、技术应用程度偏低、组织协同度不高仍是“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现实制约。未来应完善体育产业低碳发展支持政策、健全体育产业低碳发展资金运行机制、加强体育产业减碳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体育产业链组织低碳协同发展,以加快推进“双碳”目标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

    2024年06期 v.40;No.209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数字经济赋能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进路

    王逊;张小林;

    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赋能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包括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促使体育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助推体育旅游产业治理效能提升;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存在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不完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化融合发展不深入、商业模式创新驱动不足、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进路:推进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助推数字政策精准发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根基;加快数字化融合发展步伐,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体育旅游产业供需适配实现价值共创;加强“数字+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筑牢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人才基础。

    2024年06期 v.40;No.209 2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多主体嵌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表征、实践问题与优化路径

    马超;王先亮;

    多主体嵌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意义深远。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辩证分析等方法,构建了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市场化分析框架,探析多主体嵌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主体结构与行为互动的运行表征,挖掘实践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认为,多主体嵌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呈现主体结构创新重构、主体行为正和博弈、服务绩效全过程评价的运行表征,同时,存在主体制约、行为冲突和绩效受限的现实问题。据此,提出以下优化路径:完善购买方下沉、承接方增效、使用方赋权的主体结构;树立民生福祉理念,引领多主体正和博弈与行为共赢;创新数字化、多主体、全过程的动态循环绩效评价机制。

    2024年06期 v.40;No.209 41-4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 演化与协同:我国体育事业与户外运动的互动发展

    韩泽雨;綦霄;陈昆仑;

    该研究基于历史脉络分析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逻辑、发展重心、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演变规律,并探究了户外运动如何顺应我国体育发展的新趋势,以期为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研究发现:(1)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逻辑由身体健康转向“人”的全面健康再发展至社会肌理的全方位健康,新兴的户外运动与此发展逻辑相适应,其高度社会化的特质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身心健康需求也满足了体育经济健康发展需求;(2)我国体育发展重心已由计划经济时期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转向社会健康的大众体育,主要发展诉求也由单一的国家形象建构转向多维的社会经济发展,发展重心已由特殊群体转向社会综合,户外运动作为一种大众化、休闲化和生活化的运动项目,其关注重点正是体育关注点转向的重要方面;(3)我国体育组织改革持续推进,项目设置由专门化向专业化、综合化发展,人才选拔日益多元化、多渠道化,赛事举办由垄断走向开放,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技术集成式运动项目,其组织方式正与体育组织方式改革的方向一致;(4)我国体育管理方式正在努力推行去行政化,正由过去的行政化管理转向社会化管理,户外运动作为高度社会化的新兴运动项目,其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性顺应了我国体育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路径。

    2024年06期 v.40;No.209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专题研究

  • 银发经济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的阻滞壁垒与纾解策略

    孙晨;李海;

    银发经济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亟待进一步挖掘释放。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推理法,在厘清我国老年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银发经济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旅游消费潜力释放的促进机理,以期为进一步充分挖掘与释放我国老年体育旅游消费潜力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体育旅游消费存在需求型政策欠缺与内容粗放、城乡区域性差异显著、老年体育旅游产品服务同质化以及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等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纾解策略:拓增需求型政策且细化制度内容,强化老年体育旅游消费政策引导效能;协同多方行政部门力量,弥合城乡老年体育旅游消费区域性差异;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深化老年体育旅游服务人文关怀;加强老年群体数字技能应用与实践,强化老年体育旅游技术嵌入。

    2024年06期 v.40;No.209 58-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 体育赛事信誉对体育消费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体育赛事形象和从众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孙泽慧;张瑞林;李凌;

    该研究综合运用服务质量模型与理性行为模型,构建了体育赛事信誉对体育消费的影响路径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及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等方法,深入研究了体育赛事信誉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体育赛事可信度、体育赛事专业性均对体育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2)体育赛事形象在体育赛事信誉对体育消费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3)从众行为在体育赛事专业性对体育消费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在体育赛事形象对体育赛事信誉与体育消费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认为,体育赛事信誉是促进体育消费发展的关键,增强体育赛事信誉,树立良好的体育赛事形象,注重激发从众行为,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体育消费意愿,促进体育消费持续稳定增长。

    2024年06期 v.40;No.209 67-76+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阮钰;陈洪;

    消费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开展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旨在培育体育消费新动能,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该研究选取2016—2022年全国288个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科学测度。结果表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了4.1个百分点,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主要通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相较于东部地区而言,“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政策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因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建议:巩固试点成果,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丰富消费业态,提升体育消费黏性;挖掘资源禀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2024年06期 v.40;No.209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博士论坛

  •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多期DID的经验证据

    李艳丽;任锦豪;

    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是地方政府探索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求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财政政策工具。该研究运用多期双重差分的方法,实证检验了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社会就业规模增长两种作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其中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经济效应显著,反之则不然;进一步研究发现,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对体育产业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对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注重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落地以有序扩大政策覆盖广度;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与长期战略以合理安排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投向;关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就业带动作用以丰富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2024年06期 v.40;No.209 86-9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基于LDA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省级体育产业政策主题热点识别与演进分析

    王方意;刘春华;王兵兵;黄雄;

    体育产业政策作为引导和调控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工具,对于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体育国际竞争力以及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研究以2010—2023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97份省级体育产业政策文本为样本,采用LDA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深入剖析了体育产业政策的演进路径及其内在逻辑。研究表明:(1)体育产业政策主题数量呈递减趋势,政策内容聚拢性增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呈精准化和专业化趋势。(2)体育产业政策构思和主旨导向逐渐清晰,政策主题热点分布均匀;体育产业政策热点正由宏观统筹逐步向具体领域细化,能够精准捕捉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3)体育产业政策演进并非单一线性,而是由多种演进路径组合而成,涵盖体育产业规划、体育税收金融等多个层面,体现了政策制定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基于此,研究建议:明确政策规划方向,推动体育产业均等化发展;深度挖掘政策内涵,培育体育产业新质生产力;优化政策执行机制,引领体育产业标准化进程。

    2024年06期 v.40;No.209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研究快报

  • 小场地比赛助力“三大球”振兴的调控要素与价值效应

    赵西堂;李泉志;

    “三大球”振兴是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新发展阶段“三大球”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小场地比赛(SSG)作为促进集体球类项目提高训练质量的重要手段,符合我国“三大球”训练模式改革的现实需要,是实现我国“三大球”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三大球”SSG训练的调控要素与价值效应作为研究主题,从SSG训练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生理机能、技战术水平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解读,得出如下结论:(1)教练员可以通过调整场地大小、参与人数、比赛规则、比赛与间歇时间、教练员鼓励等要素来操控SSG的训练负荷,优化训练效应;(2)SSG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与专项技战术水平的发展;(3)SSG训练充满竞争与乐趣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SSG训练中的非结构化和随机性特征可增加运动刺激的变异性,使训练更加贴近实际比赛,进而提高SSG训练的价值效应。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扩展研究领域,形成SSG训练的完整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深挖SSG训练的深层影响机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SSG训练的实践运用。

    2024年06期 v.40;No.209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和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李晔;高丽;程秀国;李金颖;杨永杰;

    目的:研究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对去卵巢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菌群与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60只雌性3月龄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组)、去卵巢运动组(OVX+EX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运动结束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体成分和骨密度,Micro-CT扫描股骨观察骨微结构,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体重、脂肪含量显著上升,肌肉含量、骨密度均显著降低,骨小梁微结构破坏严重;与OVX组相比,OVX+EX组大鼠体重和脂肪含量显著降低,肌肉含量和第4腰椎骨密度显著升高,股骨骨密度显著升高,OVX+EX组大鼠骨小梁数目增加且连续性提高。(2)与SHAM组相比,OVX组大鼠α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显著降低,普雷沃氏菌的相对丰度增加,颤螺菌属、瘤胃球菌属、阿克曼菌属和粪球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与OVX组相比,OVX+EX组大鼠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普雷沃氏菌的相对丰度降低,瘤胃球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其中,普雷沃氏菌与骨量显著负相关,瘤胃球菌属与骨量显著正相关。结论:卵巢切除术改变了大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改善了去卵巢大鼠体成分和骨量,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大鼠肠道菌群中普雷沃氏菌、瘤胃球菌属的丰度实现。

    2024年06期 v.40;No.209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