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科学

  • 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邢中有;

    明确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及类型,认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是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驱动要素的跃升、体育旅游的体验性、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具有成本、融合效应、创新优势,当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主要是制度障碍、中介服务障碍、能力障碍和需求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有关对策。

    2010年08期 v.26;No.11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 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

    游战澜;叶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市场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厘清当前体育市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研究通过对我国体育市场发展路径选择的机理分析和体育市场发展的制度变迁方式选择的分析,提出了我国体育市场发展的合理选择路径。

    2010年08期 v.26;No.115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全运会赛制改革探索

    王文秀;吉嘉;曹振康;毛传桅;韦国胜;

    从全运会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性出发,见证、回顾并分析了全运会历程和近三届全运会竞赛规程总则,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运会赛事,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并且能有效整合优化体育资源。最后,阐述了完善全运会赛事应采取的策略。

    2010年08期 v.26;No.115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建设理念

    钟晨;孟凡强;

    农村体育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特征、文化习俗特征及形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和农村文化的亚文化,它包含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具有低商业价值高社会价值的特性。因此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理念是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正,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切实保障农民体育权益,改善农民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

    2010年08期 v.26;No.11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 山东省农村老年群体健康状况与体育需求研究

    孙强;沈时明;张茂林;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东省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及体育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极度不合理、慢性疾病发病率高、身体疲劳感和精神疲劳感明显;体育锻炼意识淡薄,体育需求度不高,需求主要集中在体育资源配置、体育组织管理和体育技能需要等方面。建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健身路径建设,重点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

    2010年08期 v.26;No.115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对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李宏图;

    通过对四川省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人才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来自农村、乡镇的比例较高,但是大部分参加训练时间短,专项基础较差,可塑性强。教练员选拔人才的渠道较为单一,高校成为人才的主要流向。虽然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但是在认知上存在偏差,都以自身作为决定训练效果的主体,容易犯急功近利的错误;后备人才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太少,尚不能达到教练员的期望;尽管后备人才都普遍认为文化学习重要,然而实际的文化学习成绩却非常差。

    2010年08期 v.26;No.11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论街头篮球对我国篮球文化发展的影响与价值

    赵世飞;

    中国的街头篮球活动自开展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与魅力迅速风靡,激发了广大体育群体的兴趣,吸引着亿万青少年的积极参与。因此,揭示其特征,评价其对篮球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对于促进该项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8期 v.26;No.11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 舞炮龙与舞火龙文化的比较研究

    伍广津;翟翠丽;

    采用文献资料、个别访谈、临场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与广东丰顺埔寨的舞火龙进行对比研究。从历史渊源、制作方法、表演方式、分布与文化寓意等方面分析两种龙文化的异同,揭示宾阳炮龙鲜明的地方特色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2010年08期 v.26;No.115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体育生物科学

  • 不同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特征的研究

    赵敬国;刘业鹏;王茂叶;刘兆成;

    目的:观察不同角速度重复训练期间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运动时峰值力矩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瑞士产CON-TREX TP500型人体腰背肌力评估和训练系统,测评了8名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男大学生进行三种角速度(45°/s、90°/s、135°/s)各13组重复训练期间(共39组)腰背屈伸肌群抛物线主动补偿模式下等速向心肌力指标。结果:1)在13组的重复训练期间,随着训练组数的增加,受试者的伸肌和屈肌峰值力矩均呈现先上升然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于第7组(135°/s)时即出现显著性降低(P<0.05)。2)在前6组重复测试中,三种速度下,第3组与第4组间的峰力矩值均高度相关。3)基于第3、4组的数据,45°/s时背伸肌群的峰值力矩显著性高于而屈/伸比则显著性低于90°/s及135°/s时的值(P<0.01)。45°/s及90°/s运动时腰背屈伸肌群之间到达峰值力矩的平均角度存在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135°/s运动时二者则基本相同(P>0.05)。结论:腰背屈伸肌群等速向心康复训练时宜采用3~6组慢速或中速方式;等速力量评价时应以第3组或/和第4组的测试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价。

    2010年08期 v.26;No.115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药研究之反思

    韩勇;

    在研究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其与中医相关概念在内涵上的关联与差异,对当前治疗运动性疲劳过分强调"补"法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应重视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走出"补虚"误区,并提出运动性疲劳研究的方向。

    2010年08期 v.26;No.115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不同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损伤特点及对心理影响的研究

    易南;李帅星;殷燕;

    通过对北京优秀运动队7个项目84名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对部分运动员、教练员进行访谈,发现专业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性质与产生的原因与他们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有关。集体项目运动员的慢性(陈旧性)损伤比个人项目运动员的比例高。损伤产生的原因以身体疲劳为第一位,个人项目以运动技术不规范为主,集体项目则以准备活动不足和技术动作不规范为主。同时还发现,运动损伤会对运动员产生心理影响,怕运动成绩下降,怕教练员和队友的埋怨,怕亲人担心,不敢做高难度动作,厌烦训练。建议,重视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新的技术动作应放在训练课的前半部分进行,训练课的后半部分应减小运动负荷,可进行耐力性训练。个人项目应注意专项技术训练,加强技术巩固,及时尽早建立动力定型。集体项目还应注意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当运动员出现运动性损伤时,应积极治疗,轻伤做到边练边治,练治结合,中等损伤以治为主,达到痊愈后再训练。同时注意运动员心理干预,减小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心理影响,在治疗伤病期间可采用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巩固运动技术,尽早恢复训练。

    2010年08期 v.26;No.115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损伤研究

    毛海涛;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是发生率较高而又严重的运动损伤,对ACL和膝关节的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学做了进一步分析,认为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创伤小,骨道定位准确,重建的韧带可达到牢固的生物学固定,以达到更有效的康复效果。

    2010年08期 v.26;No.115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运动技术·训练与比赛

  • 女子铅球巩立娇20.35米技术运动学特征研究

    李厚林;苑廷刚;李爱东;李汀;

    以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铅球冠军巩立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如下:巩立娇滑步技术阶段具低起投速度,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动作幅度小、躯干下压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技术阶段保持了铅球与身体重心的同步运动节奏,躯干保持滑步姿势的能力强;动作幅度大,身体重心起伏小,运动速度稳定的技术特点;最后用力阶段身体重心与铅球运动速度节奏合理。具有用力时间短、动作幅度大、出手角度小和出手速度快的技术特点。

    2010年08期 v.26;No.115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 专项化训练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析因——我国部分运动项目运动成绩提高的不稳定现象解析

    郭可雷;

    目前,我国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了运动成绩提高的不稳定现象,其中一些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也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我们认为,缺乏对"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深入理解,对专项化训练的理论认识不足和实践操作不当所致,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对训练内容的划分,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内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项训练是指与运动员训练水平相称的比赛本身。把训练内容分为比赛本身(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专项基础训练、一般训练和全面训练比较明朗。专项辅助训练和比赛本身(专项训练)是训练内容的核心,比赛本身(专项训练)是最系统、最完整、最理想的训练内容。不管是何训练水平、项目特点和训练时期、阶段,训练内容都是由五者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这种比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相称、动态变化的,应把五者看作一个系统。

    2010年08期 v.26;No.115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青年女篮体能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董顺波;马乃欣;

    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观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青年女篮的体能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青年女篮教练员和运动员文化水平的薄弱、竞赛制度的不完善、体能专门训练人才的匮乏影响到体能水平的提高。提高青年女篮的体能水平,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高竞赛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快篮球体能专门训练人才的培养。

    2010年08期 v.26;No.115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学校体育

  • 论体育实践能力的类型与结构

    万茹;毛振明;

    本研究的前期研究确定了四种体育实践能力,即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及其要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这些能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的组合方式,概括出四种体育实践能力的类型特征及结构。研究表明,体育健身能力类型可分为:科学健身型、感性健身型、空谈健身型、远离健身型。体育娱乐能力类型可分为:身心享受型、身体享受型、心理享受型、不享受型。体育观赏能力类型可分为:专业观赏型、理论观赏型、经验观赏型、盲从观赏型。体育学习能力类型可分为:科学学习型、经验主导学习型、理论主导学习型、学习困难型。这种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个体体育知识技能、运动认知和体能、体育态度等方面的不同发展造成的。

    2010年08期 v.26;No.115 73-7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 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

    董会芳;

    选取北京体育大学等四所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学科建设情况为案例,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发现: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存在很大差异性,学时分配悬殊较大。其原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薄弱,功能和本体目标模糊;整体学科研究框架构建不齐全;缺乏研究方向和统一的理论管理与建设;技术发展模式建设不完善。

    2010年08期 v.26;No.11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协同学视阈中的我国体育课程改革

    朱瑛;刘旻航;

    运用协同学的思想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行解读,指出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协同学意义上的竞争与协同。同时,研究还认为文化是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序参量,它对于体育课程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0年08期 v.26;No.115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运用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原则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讨

    陈剑锋;陈明;

    通过对ISO9000标准的质量管理原则和高校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对普通高校借鉴ISO9000标准构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新的途径。

    2010年08期 v.26;No.115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中实施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崔云霞;

    本文以健美操选修课教学为切入点,以学生考试为成败情境的体验,编制《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归因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2007级健美操选修班施测,并以归因训练为干预手段,对健美操选修班的学生进行了归因训练教学干预实验。结论:(1)在普通高校健美操选修课中实施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成败归因向积极的方向转化;(2)通过归因训练,可以使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显著增强;(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健美操学习成绩,使学生有意识、系统地在大脑中加快动作概念的建立,加速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还可以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水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010年08期 v.26;No.115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 构建大中小学体操教学内容系统的研究

    蔺新茂;

    采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构建学校体操教学内容系统化的意义、含义和依据,并结合体操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特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探讨了以构建大中小学教育系统为基础,促使学校体操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路,以及改善我国学生体质不良现状的基本理念。初步构建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初步进行了教学试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0年08期 v.26;No.11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